第(2/3)页 “另外老夫纠正你个错误,帖木儿陛下当政期间,虽说没什么建树,但也从没有害民之事,何来的恶贯满盈之说?” 卖盐小贩闻言冷哼一声道。 “大明的先生们说过一句话,咱觉得说的特别好。” “叫什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……” “帖木儿那老东西既然在皇帝位置上,他干的不好就是有罪!” 帖木儿听的直皱眉,本能的觉得这话太刺耳。 如果天下老百姓都这样想,那皇帝还得咋当? 难道大明那个“孙皇帝”就不怕百姓越来越不好骗吗? 帖木儿也听过一句大明名言,叫什么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 按道理说,大明皇帝陛下更应该懂得愚民之道啊,怎么大明孙皇帝反其道而行之,仿佛生怕百姓知道的少似的…… 帖木儿带着这个疑问,一路观察一路听,发现更多不可思议之事。 比如说人人争说大明话,哪怕只会那么一两句问候语,也不停的询问周围的人吃了吗,喝了吗之类的。 帖木儿早就知道大明人打招呼的习俗,既不是真主安拉,又不是互道平安,反而是粗俗不堪的问吃问喝,仿佛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饿了几年前,最重要的就是吃吃喝喝一般。 虽然帖木儿不理解,但他却并未因此而嘲笑。只是觉得大明人可怜,没有信仰,没有灵魂,只是一群知道吃吃喝喝的行尸走肉。 还有一点让帖木儿也非常困惑,那就是大明无处不在的学者。 这些学者仿佛带着虔诚的信念,在康居城各地区传播知识和文化。 他就看到好几个学者,苦口婆心的劝学生们上课,教他们知识。 除此之外就是无处不在的招工告示和招兵文书,一会儿是修建某地水库,一会儿是修建某地堤坝,亦或者修建某地沟渠等等。 这些都是大工程,在帖木儿时期,这都是强迫百姓们干的活,怎么到了大明手里就换成了招工这种形式? 难道大明招工还给钱吗? 为此他又叫过来一个当地居民询问。 “敢问兄弟,大明招工修水渠是啥意思,是有偿招工,还是无偿招工?” “当然是无偿招工!” “不过干得好的也有给钱的,比如说石匠、瓦匠、木匠等等。” “普通劳力只能挣点工分,工分够了可以抵消赋税啥的!” 帖木儿好奇的追问。 帖木儿好奇的追问。 “那徭役呢,徭役总得有人干吧?” “大明没有徭役!” “大明朝廷的公文里说了,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,任何人干活都需要酬劳!” “俺们大明朝廷就是好,说不征发徭役就是不征发,给官家干活还给钱,嘿嘿嘿嘿……” “俺想好了,好好干上几年,攒够了工分也不抵消赋税,而是把小儿子送进官学去读书,将来让他考取个功名!” “读书?” 帖木儿听到这话又露出不解之色。 “我看很多学者不是免费教授学生吗,怎么读书还要花钱?” “你说的那些是私塾,私塾是靠学生数量挣钱的,每个先生教的学生越多,官府每月发的钱就越多。” “但官学不一样,官学是要凭真本事考进去的,考不进去的就得花钱,而且是要花大价钱!” “因为官学读完了就能当官,如果参加科举考试,还能当大官!” “哦哦哦……” 帖木儿一听这话就懂了,二级学官制度。 一公一私,互为补充。 私塾培养大量识字的人,官学从这些识字的人里优中选优,选拔能当官的人才! 这种体制非常好,等回去自己也得试着推行一下。 帖木儿经过三天的赶路,终于来到了阔别已久的撒马尔罕。 只是当他再次见到故都之时,险些认不出曾经的故都。 “这城墙……” 原来的撒马尔罕城墙是非常有西域特色的,不仅修建的高大坚固,且坚固了一定程度的美观。 然而现在的城墙…… 怎么说呢,也不能说修的不好看,只是和城内圆顶建筑有点不搭调,感觉像是两个世界的景色拼凑在一起似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