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1 聊一聊奥斯卡-《我翻拍真没想超过原作啊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,侧重于电影的艺术性、剧情社会深度、电影镜头、场面调度等,一般都是小众化、拍摄或制作艺术有一定高度的。

    我国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《霸王别姬》,是陈凯歌导演,巩俐、张国荣主演的。

    对于奥斯卡和金棕榈二者的含金量,从社会影响力、影迷喜爱和认可度来看,奥斯卡获奖作品更胜一筹,毕竟这些作品都是在全球进行播放,大众都是喜爱,因此有说法奥斯卡是走“大众屌丝路线”的。

    从电影拍摄角度、制作方面来看,金棕榈更胜一筹,这些获奖作品是得到全球电影大咖们认可的,电影本身艺术性高,因此有人说金棕榈是“小众精英路线”。

    简单可以概括为,电影圈内专业人员更认可金棕榈,对于观众来说更认可奥斯卡。

    国内之所以会将一个电影作品优质与否以在国际上获奖来评论,一是因为国外的影视制作水平比国内高出太多;

    二是获得他国的影视奖项很有难度。

    金棕榈是法国设置的奖项,奥斯卡是美国,每个奖项里面有设置最佳外语奖,要知道世界上的国家这么多,能够pk之后,获得别人国家电影奖项,无疑是对该作品的一种褒奖。

    且看,我国的电影类的奖项,金鸡奖、华表奖、百花奖、金像奖、金马奖,有几个能给外国影片获奖的。

    有人会杠,我们的奖项太“水”,可是换个角度,如果我国的电影行业比西方国家还要繁荣,我们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,作为评委,你会接受西方的,你无法认同的价值观的电影获奖吗?

    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的很多电影,例如《战狼》系列、《流浪地球》、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在国际上反响平平了。

    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在国外上映时,国外网友直呼“无法接受一个三岁孩子要被雷劈死”的设定。

    西方与东方价值观的不一样,能在别人的国土上获奖,首先要让旁人认同我们的价值观。

    可是,再想想看,国内电影拍出来后不仅仅是为了获奖去了,国内电影市场化后,更多的是资本要挣钱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必须在国内上映,如果不符合国人的胃口,又如何挣到钱。

    所以说,艺术和金钱是两条极难相交的线,要舍弃哪一方都不容易。

    有人会说别国电影还是有机会拿到奥斯卡的,最近的非英语片拿到金像奖的是韩国的《寄生虫》。

    但是要知道,韩国电影发展这么多年,这是他们第一次凭借本土电影拿到奥斯卡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奥斯卡对非英语片的‘苛刻’。

    电影《寄生虫》或许不是奉俊昊最好的作品,它或许处处是心机和设计。

    在很多人心中它甚至是完全过誉。

    但《寄生虫》的意义,早已远超一部电影,而是成为了一个现象。

    韩国电影厚积薄发后,必然的现象。

    从金棕榈到奥斯卡,《寄生虫》以202个奖项和183个提名位列年度电影之首。

    蒂尔达·斯文顿,昆汀·塔伦蒂诺,小贱贱瑞恩·雷诺兹……

    无数大咖为它背书,被它折服,影响力不再局限于韩国那个弹丸之地,而是真真正正地遍布全球。

    它的登顶是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。

    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,还有英语字幕组的努力,发行公关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,剧组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访问、颁奖典礼、画报拍摄宣传……

    步调一致,群策群力地推进这个结果。

    这结果背后,还有韩国电影从百废待兴,到不断地抗争、被击倒、再进步,才让《寄生虫》成为韩影史上第一座奥斯卡获得者,奥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语最佳影片,史上第一部同时拿下最佳外语和最佳影片的电影。

    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。

    《寄生虫》能登顶成功,绝不只靠一个人的才华迸发。

    上有“为广大电影人提供能够尽情发挥想象力并放心大胆制作电影的环境”(出自韩国那位大佬对《寄生虫》在奥斯卡拿下四冠王的贺词)。

    下有带着傻劲,不断尝试着各种类型,反思着各种失败,呼吁着各种协同效应的韩国电影人。

    很显然,国内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。

    这个奖,是颁给兢兢业业的所有韩国电影人的。

    奉俊昊说:“韩国的电影人非常幸运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